公平普惠的碳达峰碳中和社会影响评估 - 国际经验和指标体系+ 查看更多
公平普惠的碳达峰碳中和社会影响评估 - 国际经验和指标体系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2-09-23 15:21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又提出我国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4月23日召开的40国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30年左右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简称“双碳”目标)提出将把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之一。这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目标,其实现必定要求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乃至消费结构的重塑和变革,也势必对现行社会结构和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15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所强调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场变革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这既是一项长期的课题,又是一项迫在眉睫着手的工作,必须在当前双碳设计图和施工图阶段充分考虑并加以措施落实。
实现“双碳”目标这一过程,一方面提供了促进公平、公正和融合发展的新契机,为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目标助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剧或催生新的社会公平问题,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淘汰行业失业、能源价格上涨、城乡应对气候灾难基础设施不均衡和就业不平等问题。
从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实际行动来看,气候行动将会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重构。尤其是快速的技术变迁和结构调整可能会导致现有经济运行体制的中断,对现有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关系带来冲击,造成社会和政治影响,因此公正转型不可避免地成为去碳化进程的议题之一。
当前,“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首先是调整能源结构,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产业结构,向能源低碳化、经济系统更具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一些传统依赖化石能源的地区、行业和就业人口会因此受到冲击,引发传统高碳产业从业人员失业、人群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以煤炭行业转型为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的实施,据国内研究评估煤炭行业的从业人数已经从2015年的450万人左右降低到2020年的260万人左右,到2030年可能还要减半。从短期来看,推进“双碳”进程必然加大传统高碳行业劳动力转岗就业的压力。长期来看,落实“双碳”目标将在服务业、可再生能源等接力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抵消高碳行业退出、劳动力下岗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要在碳中和路径规划时,既考虑对部分人群的负面影响,也要考虑和绿色转型带来的机会能公平公正分配,推动积极的公众参与,通过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平衡这两方面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往往并非平等一致。那些从化石能源经济获益最少的人,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的人,却可能正在遭受最严重的后果。如果忽视这些方面,气候行动的利益和负担也不会得到公平的分配,例如,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或其他方面被边缘化的人群通常从环境补贴、低碳交通选择、气候韧性措施和能源效率节约中获益最少。“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维视角寻求协同发展路径,兼具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的、公正的转型。
本报告旨在初步构建完整、客观的城市碳中和路径的社会影响评估指标体系,以指导城市双碳达标的规划和实践,在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社会经济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兼顾社会公平,帮助城市实现公平、包容、普惠的低碳未来,让当地人民平等分享到“双碳”进程所带来的综合效益。
扫码下载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