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研究报告+ 查看更多
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研究报告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13-12-01 22:54
中国40%的经济总量和60%的能耗均来自于工业。工业园区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减少碳排放的主力军,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各地积极创建“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关注全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园区宜居环境。自2009年起,各地开始关注园区如何低碳转型升级,产城如何融合发展。201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低碳工业园区创建。
但是,目前在低碳园区创建方面缺少技术指南、标准、评估体系。为给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提供系统的评估方法与工具,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ACCA21)与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ISC)合作发起《低碳园区能力建设试点项目》,对低碳园区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项目成果编制了《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研究报告》,对政府主管部门、园区管理部门、科研咨询机构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报告认为,低碳园区是一种新型产业集聚区,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一个理想的低碳园区应该具备以下四大特征:
第一,能源和资源高效使用。现阶段需要推动园区内的产业转型升级,遏制高消耗产业过度增长。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提高工业能效,因地制宜采用分布式能源。发展循环产业,大力推广节水节电技术,鼓励推行区域性建筑节能认证制度,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降低用电高峰负荷。
第二,能源结构清洁。降低化石能源使用率,尤其降低一次能源中煤炭的使用比例,加推油改气,提高天然气使用率。在核算成本收益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利用可再生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系统有效补充电网。
第三,产城融合。产业链延伸,三产服务业发达。集约土地利用,完善步
行生活圈配套,建设宜居社区,建筑保证百年质量;建设便捷综合交通体系。
第四,适应气候变化。巩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减少不透水地面,逐步扩大园区绿地。
本报告在2012年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ISC)出版的《园区低碳发展指南》基础上,修订提出了一套园区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3个国家和省级园区进行了预评估。指标体系分为4个范畴,包括:能源利用与温室气体控制、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园区管理与保障机制和规划布局与土地利用,所占权重分别为60%、15%、15%和10%。体系具体分解为23项指标,内容和分值请见第二章。
园区在产业转型、土地集约利用、慢行交通、绿色建筑、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发展潜力巨大。本报告进一步从4个范畴和管理机制、技术支撑、金融支持等3个方向,提出一个包括60项园区低碳发展措施的清单,并辅以国内外案例,供园区低碳发展参考使用。
报告内容共分为5个章节,并附有参考阅读等。
第1章介绍我国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包括工业园区的发展阶段、主要类型、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从生态园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到低碳转型升级,以及相关政策。
第2章介绍园区低碳发展指南,首先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和构成,以及低碳园区的创建过程。同时,分析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情况,提出了60项促进低碳发展的建议措施,通过案例对部分措施进行了介绍。
第3章介绍5个国内低碳园区行动案例,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将生态循环与低碳融合,泰州医药高新区如何利用新能源,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在温室气体控制方面的实践,江西新余市如何发展新能源产业和北京石景山区如何探索产业低碳转型。
第4章介绍中国版低碳园区的路径和模式,提出了一个理想的低碳园区应该具备的四大特征,以及低碳产业园区发展的要素。
第5章为结论和政策建议。政策建议的主要内容有:建立低碳金融模式,鼓励低碳技术产业链发展,通过用地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控制信息化,园区公用和市政领域率先开展低碳改造,鼓励园区企业开展循环化改造并开展环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鼓励园区碳交易和节能量试点,鼓励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最后,在附录及参考阅读编写了园区低碳发展相关政策信息以及一些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
扫码下载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